一、完善质量分析技术
编制我校个性化的质量分析系统,形成校级、年级部、备课组、教师和学生不同层面的质量分析模板。作为学校重点项目,成立项目攻坚小组,通过顶层设计、模板研讨、指令开发、板块整合等过程,完成平台开发,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
二、探索综合素养评价
学校层面,加强对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研究,积极应对“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新机制;学生层面,借助“绿色指标”理念,不断完善对学生的学科发展指数、学科间均衡指数以及学科兴趣指数的诊断和分析,开发综合素养雷达图,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指数进行分析;教师层面,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基于学校、备课组、班级、个人的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模式;修订同行满意度评价指标,实施家长满意度评价。
三、完善学生评教指标
|
评价项目 |
符合程度 |
1 |
师德优秀、行为示范、仪态得体 |
|
2 |
责任心强、尊重和关爱学生 |
|
3 |
按时上下课、课时能有效利用 |
|
4 |
教学内容充实、习题精选精练 |
|
5 |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自主学习 |
|
6 |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教学媒体 |
|
7 |
作业量适中,批改和反馈及时有效 |
|
8 |
辅导答疑耐心、细致,有针对性 |
|
9 |
教学语言准确、条理清晰,板书系统、规范 |
|
10 |
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总体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