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好好说话” 孩子有话说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06日 发布: 学校发展部 胡沛康
来源:上海学校心理
沟通是感情交流的基础,亲子关系的桥梁。家长时常觉得孩子难以沟通,往往家长“苦口婆心”说了一大堆,而孩子拒绝“收听”。实际上,与儿童青少年沟通,只要注意方式方法,充分考虑这个年纪孩子对待情绪情感的敏感性,他们还是愿意打开心扉的。那么,家长该如何打通沟通渠道,如何做到“好好说话”呢?
1.耐心倾听与细心确认
倾听,是孩子打开“话匣子”最有效的方法。不会“听”自然“说不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要拿我们的主观经验去“套”孩子的真实感受,让他说完,让他说够,让他说爽,他自然就愿意“好好听”。譬如家长有意识控制自己10分钟不说话,只用点头示意和简单回应去耐心听听孩子的所思所想。
情绪激动的孩子可能会说话语无伦次,对此我们可以反复、细心地确认其含义,帮助孩子澄清内心所想,从容表达自己的意愿。
譬如,“你似乎想表达的是……”“……不知道我这么理解,对不对?”“你好像一直纠结在A和B之间”,如此之类的表达,有助于帮助孩子确认自己内心中的真实想法。
2.明确目的与适可而止
家长在发起沟通谈话前,要学会适可而止,一次只谈一个目的和诉求,而不是跟着情绪走,想到哪里说哪里。否则,大家就很难调到一个“频道”,一直在“扯皮”,永远在想着“压对方一头”。
与孩子的沟通要具体,如果您的诉求只是希望孩子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那就应该围绕这个问题,听听孩子对“学习负责”的看法、想法、做法以及需要的外部支持等。有的放矢,简短、高效的。不要借着沟通“翻旧账”,这样只能把架越吵越大。
3.客观表达与真情流露
面对孩子的“非期望行为”,千万不要用主观臆断和粗暴打断。
“我觉得你就是这样的……” “你这样说了,你就是这样想的。”
这些都是比较糟糕的表达,又主观又霸道,根本起不到沟通作用。
譬如 “看你每天回来都7点多了,我常常会感到担心”“班主任说你已经连续5天都准时到校了,我真为你感到高兴。”
以上句式都是一句客观描述加一句真情流露。这样的表达比较柔和,也有一定沟通的“温度”,有利于沟通不断深入。
4.允许接纳与支持鼓励
允许孩子暂时显得“不那么好”“没有预期的好”,并接纳孩子现在的不足。我们要学会等待,毕竟在孩子成长与改变的路上需要支持和鼓励。譬如,“我相信你可以做好”“去试试吧,如果不对,我们再想办法” “没事的,就像之前一样,再努力做做看。”
允许与支持,会给孩子筑起坚实的亲子护盾,让孩子敢想敢做,去发展个性自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
从“心”出发,以“爱”护航。“好好说话”,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