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生命之舟 宜航之川”办学理念,全面记录与评价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发展情况,着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宜学、宜时、宜群的宜川学子,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提供参考。
一、实施原则
根据《上海市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遵循记录性、导向性、公平性、公正性和参考性原则,科学规范实施上海市宜川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录入和使用,保障信息的真实和有效。
二、组织管理
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序、有效推进,学校根据《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建立了一整套综合素质评价保障机制。
1、成立学校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及德育副校长任副组长,课程教学部主任、学生发展部主任、团委书记、各学科教研组长、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主任、部分家委会代表作为组员,负责制定本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包括操作方案和管理制度,并在校园网公示。
2、成立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组。由分管德育副校长任组长,主要成员由课程教学部主任、学生发展部主任、校团委书记、艺术总辅导员、科技总辅导员、体育教研组长、课程教学部教务员组成,落实信息审核、公示、录入(包括输入、核对、上报三个环节)、维护和管理等相关工作。
(注: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关系与架构详见附表1)
3、成立学校“研究性学习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科研主任、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及外聘校外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要担当起指导、培训学生课题指导老师的职责并负责制定学生“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的审核办法,对学生提交的“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及其佐证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认定,但不负责评定学生“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的学术水平。
4、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协调机制。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安全、科学、合理。学校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系统梳理社会实践资源,主动对接社区、社会机构为学生志愿服务(公益劳动)提供机会,建立学生社会实践的双向签约制度;学校团组织要制定本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指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导师队伍,做好本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指导和组织工作,有序组织学生以团支部或团小组为单位开展集体性的志愿服务(公益劳动)。
附表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管理结构图
|
三、组织架构
学校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组织环节,明确人员责任分工,不断提升工作规范性、科学性、时效性。具体责任分工详见附表2
岗 位 |
相关人员 |
工 作 职 责 |
总责任人 |
校长 |
整体负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学生综评纪实报告审阅与确认 |
学校管理员 |
德育副校长 |
负责学生综评工作具体实施,落实综评工作各项管理要求; 申请和发布学校特色指标及相关通知; 关联班主任和成绩管理 |
学校录入员 |
团委教师、教务员 |
录入数据;查看学生报告;修复异常数据 |
班主任 |
班主任 |
指导学生填报信息;确认签字 |
学生 |
学生 |
填报相关信息;确认录入数据;问题申述 |
学校审核员 |
课程教学部主任 学生发展部主任 艺术总辅导员 科技总辅导员 体育教研组长 |
录入员管理与指导;数据审核;异常数据和申述处理 |
附表2: 宜川中学学生综评工作责任分工表
四、工作职责
根据《上海市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和《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记录册》要求,课程教学部主任、学生发展部主任、各年级部主任、班主任指导学生按时、客观、真实地记录学习和成长经历,并指导学生在网上管理平台填报或审核综合素质评价中六大模块23项内容信息。详见下图
![]() |
五、评价管理
1、基本信息和自我介绍
学生发展部主任、年级部主任和班主任指导学生填报“自我介绍一典型案例”和“我的志向”(高三填写)的内容。
指导学生在每学期末整理、遴选用于撰写自我介绍的材料:在高中毕业前再次遴选高中三年积累的典型事例,用于撰写“自我介绍”。
2、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
“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模块包含“志愿服务(公益劳动)” (博雅网录入) “军事训练”“农村实践”“党团活动”“个人荣誉”“违纪犯罪”。学生军事训练、农村社会实践结東后,班主任及时记录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录入员在规定时间内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团委老师整理遴选出1-2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党团活动,提交录入员录入参加党团活动情况;录入员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录入学生获得的个人先进荣誉称号。在规定时间内,学校档案室将学生最近学年获得的体育、艺术、科技活动成绩、运动等级情况、参加学生艺术团情况、参加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情况、获得专利情况以及获得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情况及时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学生违纪违规情况和是否有犯罪记录一律在高三最后一个学期由学生发展部进行统一录入。但对受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在受处分一学期后确有悔改表现,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撤销处分,学校视情况可解除其处分。
3、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
“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模块包含“基础性课程成绩”“拓展型课程经历”“研究型课程经历”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每学期末,课程教学部要及时将学生本学期基础型课程学期成绩原始分、学生修习的拓展型课程科目及其相应的总学时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4、身心健康与艺术修养
“身心健康与艺术修养”模块中的“体育比赛”“体育特长”“参加艺术活动”“参加市级学生艺术团队”“体质健康测试”等内容信息,由相关经历的学生提交申请,学校审核员审核后,录入员在规定时间内向综评网提交申请,由市级相关平台根据要求录入。
5、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模块包括“研究性学习报告”。研究型课程主要记录学生高中期间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经历,包括学校开设的研究型课程及课内参与的课题或项目,也包括在学校研究型课程之外参与各类调查研究课题或实践项目等。其中,在学校研究型课程内参与的课题或项目不单列,只需列出课程名称,学生参与研究型课程之外的各类调查研究课题或实践项目需单列课题或项目名称,且必须在《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中有记载,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并附课题或项目指导教师(非本校的教师需写明所在单位、职务和联系电话)证明,由学校“研究性学习专家委员会”审核后进行公示。公示后无异议的,再由学校课程教学部录入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型课程一般每学年录入一至两次,在每学年末进行录入。
学校专家委员会对学生提交的“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及其佐证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认定。指导教师(包括校内外教师或专家)要撰写对代表作的简要评语,保证评语的客观性。高三第一学期末,学校完成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的审核、公示和录入工作。
6、学校特色指标
学校根据《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对应“人文传承”和“科技创新”两大能力素养,结合本校富有成效的特色项目,拟定了相关的评价方案,经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认定,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上增设了“戏剧艺术素养”和“科技创新素养”两个学校特色指标。每期末,由学生根据参与校内外活动及成果自行申报,经校艺术总辅导员和科技总辅导员审核,学校公示通过后,由学生发展部统一录入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六、结果反馈
在学校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领导下,在课程教学部、学生发展部、校团委、各年级部和各班主任老师的通力协作下,根据市教委要求,学校每学期都能够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基本信息与自我介绍”、“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修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校特色指标”六大模块23项内容信息和数据的填报,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历史数据的申诉与修改工作。
录入数据:
1、录入数据情况
近3年,宜川中学共1186 名学生的信息录入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总计录入“基本信息与自我介绍”数据 1186个,“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数据4385 个,“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数据17140 个,“身心健康与艺术修养”数据1186 个,“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数据1189个。“学校特色指标”根据学生的获奖情况每学期录入数据有所不同,平均每学期获得学校特色指标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5 %左右。
其中2017届384人,毎学期录入“基本信息与自我介绍”数据384个,“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数据1383个,“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数据4202个,“身心健康与艺术修养”数据384 个,“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数据385 个。“学校特色指标”根据学生的获奖情况每学期录入数据有所不同,平均每学期获得学校特色指标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3 %
2018届391人,每学期录入“基本信息与自我介绍”数据 391个,“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数据 1760个,“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数据 6022个,“身心健康与艺术修养”数据391个,“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数据393 个。“学校特色指标”根据学生的获奖情况每学期录入数据有所不同,平均每学期获得学校特色指标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8 %
2019届411 人,每学期录入“基本信息与自我介绍”数据411个,“ 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数据1242个,“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数据6916个,“身心健康与艺术修养”数据411 个,“创新精神与实残能力”数据414 个。“学校特色指标”根据学生的获奖情况每学期录入数据有所不同,平均每学期获得学校特色指标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3 % (见表3)。
附表3:综评信息录入数据统计表
学生纪实报告内容 |
||||||||||||||||||
年级 |
学 生 人 数 |
基本信息 和自我介绍 |
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 |
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 |
身心健康 与艺术修养 |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
特色 指标 (占学生比例) |
|||||||||||
学生 自我 介绍 |
我的志向 |
农村 社会 实践 |
党团 活动 |
先进 个人 荣誉 |
国防民防 |
违纪犯罪 |
志愿者服务 |
基础型课程成绩 |
拓展型课程经历 |
研究型课程经历 |
学业 水平 考试 成绩 |
体育 艺术 比赛 |
体质健康测试 |
研究性学习 |
创造发明专利 |
|||
2017届 |
384 |
384 |
384 |
384 |
494 |
101 |
384 |
— |
384 |
2252 |
1182 |
384 |
384 |
5% |
384 |
384 |
1 |
29% |
2018届 |
391 |
391 |
— |
391 |
411 |
131 |
391 |
— |
391 |
4046 |
1194 |
391 |
391 |
7% |
391 |
391 |
2 |
33% |
2019届 |
411 |
411 |
— |
-- |
379 |
122 |
411 |
— |
411 |
4849 |
1245 |
411 |
411 |
6% |
411 |
411 |
3 |
38% |
合计 |
1186 |
1186 |
384 |
775 |
1284 |
354 |
1186 |
0 |
1186 |
11147 |
3621 |
1186 |
1186 |
6% |
1186 |
1186 |
6 |
33%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六大模块23项内容信息和数据的填报中,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模块,录入了军事训练、农村社会实践、党团活动、先进个人荣誉、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博雅网录入),无违纪犯罪。
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模块,基础型课程中的基础课开课13 门(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科技、体育、艺术、劳技),百分位计算设定1186 位学生的13门课程,基础课填报方式设定中,除信息科技、体育、艺术、劳技填报方式为“等第”外,其他课程填报方式均为“百分数”,基础课程填报比例为100%。
学校特色指标为“戏剧艺术素养”和“科技创新素养”,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获奖情况进行评定,客观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2、数据录入过程的问题
(1)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模块中,“军事训练”和“农村实践”中,学生在高二年级参加的东方绿舟国防教育与高一参加的校内军事训练只能选择一项内容录入,学生会因此混淆优秀营员的评奖,存在异议后点击“确认不通过”,需要录入员重新进行系统操作,进行数据修改,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2)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模块中,志愿者服务的学时不能与博雅网同步更新,造成了经常有学生点击“确认不通过”,需要录入员重新对数据进行操作,耽误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3)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模块中,课程教学部导出的EXCEL表中的学业水平考成绩格式与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的成绩模板不一致,需要根据平台模板格式逐一重新调整后才能导入系统。
(4)数据库中一些出国留学或退学的学生仍在系统中,对后期数据汇总和分析带来一些问题。
3、信息管理系统改进建议
(1)班主任账号登录后,可否直接显示出本班还有哪些学生尚未提交的,在其审核后,可否在系统里查看已审核了哪些学生,而不是审阅完毕,学生名单就没有了,可否在班主任账号里显示已经审核完的学生名单和尚未提交的学生名单。
(2)高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无法批量导出且文件名都是身份证号,在逐一导出学生报告的同时,为了更有辩识度需在文件名中一条一条的增加姓名,工作量很大,可否批量自动生成姓名。
(3)可否实现综评系统和高考报名系统的对接,综评系统里能区分需要参加高考的在籍学生和不参加高考报名的学生,诸如有些项目这些不参加高考的学生可以不参加。
(4)由于目前归档签字可以多次发起,是否可以设置成一次统一发起,由于设置的环节太多,需要班主任和校长多次签字。另外在校长账号里可否分开显示归档签字和升学签字的完成数,而不是根据截止日期去筛选是何种签字。
(5)博雅网与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能够实现数据的即时对接,以便及时将志愿者服务信息导入综评信息管理系统内。
七、实践成效
我校对接国家标准和上海要求,聚焦“身心和谐、乐学善思、承继文化、开拓创新、融通世界、服务社会”六大发展素养培育,注重营造学校“文化场”,以文砺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凸显育人目标的整体性、实施载体的多样性、主体参与的全员性。基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在育人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道德修养提升
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模块中包括军事训练、农村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学校组织每位在校学生认真参加军事训练和农村社会实践,完成率为100%;100%的学生高三毕业前完成60学时的志愿服务。
学校注重在志愿服务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提出了“服务+”的理念,即:第一层“服务+需求对接”,了解服务需求,依据自身所长,按需按长与基地结对,提高服务针对性有效性;第二层“服务+调查研究”,在服务中切身感受百姓生活,深入研究身边问题,服务百姓、建言献策;第三层“服务+生命关怀”,通过在启星学校的“共享阳光”、宜川养老院的“执子之手”、社区医院的“临终关怀”等活动,学会关爱生命,提升人文情怀。学校一共为学生提供了21个志愿者服务点,包括宜川社区、宜川养老院、社区医院、普陀区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共计13个服务岗位需求,学生利用周五下午放学后和寒暑假的时间,走进社区,接触社会,学会关爱他人和责任担当。此外,学校还组建研究性学习指导团队,引导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的同时,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社会、主动研究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并形成研究性学习课题库。
学校开展 “三农”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关注中国农村、树立责任担当。从一场→一园→一村落,教育的意义在不断递进,育人的意蕴在不断深化。从活动内容来看,从了解传统农业知识和技能→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了解国家扶贫攻坚政策;从活动目标来看,从获得劳动实践体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深刻领悟精准扶贫意义、关注社会公平现象、树立均衡发展理念;从活动价值升华来看:思考传统农场未来走向→思考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思考农村脱贫改革径向。如学校每年组织学生走进国家级贫困村——“江西余干号咀村”,并对活动进行课程化设计:有目标、有主题、有活动、有任务。学生在走访号咀村扶贫办公指挥部、产业扶贫基地、贫困农户、村希望小学、村美丽乡村工程等的亲身实践中,对党中央提出的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和认同,并为号咀村脱贫攻坚献计献策,开展了3个方向的课题研究:即教育脱贫、产业扶贫、医疗助贫。形成了诸如:“依托教育培训实施精准扶贫的现实路径研究”、“特色产业扶贫的主要做法和成效研究——以江西余干号咀村为例”、“合作医疗制度对因病致贫农民保障成效的研究”等课题。
此外,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主题实践活动中,不少学生参加了中华书院考察活动、江西上饶行走考察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完成课题的调查和研究,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承继以及对的开拓创新。
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涌现出了一批较高道德品德的学生。孙妮同学获得上海市中小学生“道德实践风尚人物奖”百优少年正直勇敢奖,另有10余人荣获上海市金爱心学生等荣誉称号,40多人荣获市、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团员称号。
2、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
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重点记录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基础型课程成绩、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学习经历等。学校对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进行分类实施,通过开设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成长体验。
基础型课程实施强调突出规范性与适应性。在新高考背景下,以深化新课标的学习、研讨为引领,以“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为校本研修主题,以《学科单元教学指南》和《学案导学》研究、编制为抓手,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学科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情,通过“目标的弹性化设计、能力的序列化构建和内容的适切化再构”,持续开展单元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实现三项转变,即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素养的达成,教学内容从零散化到结构化,学习方式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到兼有多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深度学习、项目设计式学习等。
拓展型课程实施强调突出选择性与融通性。倡导“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等非学科逻辑的开发思路,凸显低结构、高融合、强实践的课程特征;坚持“面向人人、兼顾特长”的阶梯式实施原则,提供阶梯式、发展性的培养: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面向兴趣学生的提高教育,又有面向特长学生的特需教育。促进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研究型课程实施强调突出时代性与综合性。注重研究性学习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倡导以长作业、课题指南和实践任务书为载体,将研究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进行有机链接,围绕“健康生活、学会学习、人文传承、科技创新、国际理解、社会担当”六大课程领域开展课题研究。通过一系列的自主研究性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和学会学习。
3、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身心健康与与艺术修养板块主要反映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记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参加体育运动、艺术活动的经历及表现水平等。
在体育教育方面:学校确保每周三课两操两活动,并且有羽毛球、健美操、太极拳等等体育社团,并举办羽毛球比赛、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学生体育比赛。学校在体育教育方面强调人人有一项体育技能,并在每年9月的校运动会上,以年级为单位,全员参与,进行中国传统民族体育的方阵展示,学生进行太极扇、太极拳、少林拳、射箭射礼等的表演。在体质健康标准方面,100%的学生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学生在各类体育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张雨婷获得2015年上海“行知杯”中学生田径冠军赛女子高中组铅球第二名;侯士瑞2015年上海市“多威杯”青少年体育十项系列赛田径比赛(第二站)甲组男子100米第二名;宋清书获得2016年上海市学生运动会“奉贤中学杯”田径比赛高中男子标枪第一名;史诗获得2016年上海市学生运动会“奉贤中学杯”田径比赛高中女子跳远第一名;王雨获得2016年上海市学生运动会“奉贤中学杯”田径比赛高中女子跳远第二名;吴佳文获得2017年上海市射箭冠军赛第一名;学校在2015年被上海市教委授予上海市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2015年学校篮球队在上海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肯德基三人篮球赛上海大区赛高中组一等奖;学校篮球队获得2017年中国三对三篮球联赛(上海赛区)男子青少年组第二名。
在心理教育方面:学校始终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基础。学校的3位专职心理教师充分发挥团队凝聚作用,开发《遇见更好的自己》心理校本课程,通过“环境适应”、“学习管理”、“情绪调节”等主题模块,指导学生主动适应环境、有效学习、调节情绪、积极完善自我和有效进行人际沟通;通过心理建档、个别辅导等落实学生的心理普测和个别心理辅导;通过“心愿社”学生社团、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月、校园文化节等,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从而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在艺术审美教育方面,学校构建“三课一团”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注重艺术普及与个性优长兼容。“三课一团”指学校开设的基础型课程、学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学生自选的研究型课程和学生社团活动。基础型课程,其教育重点在于艺术的规范、渗透。学校通过音乐、美术课等普及艺术理论、常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对艺术的认知水平。更通过语文课渗透语言之美、数学课感悟简洁之美,物理课的规律之美、化学课的变化之美、生物课的生命之美、历史课的人文之美、政治课的哲学之美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丰富学生对于艺术的通识与个性。目前,有24门艺术类拓展型课程,占学校拓展型课程资源总量的35%;其中:话剧梦想人生、百灵鸟之声、茶之韵、舞动青春、古韵雅乐、银翼传媒、动漫人生、纤指韵等广受学生好评。学校还推出了人文艺术套餐课程,即人文艺术通识课程:人人上一门“话剧梦想人生”,经历一次话剧演出;人人上一门创意艺术设计,制作一个创意作品;人人上一门银翼传媒摄影课程,完成一部微视频作品。艺术类研究型课程,重点在于引领学生涉猎艺术并作适度的探究,引领学生对艺术的创意。学校有30多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占课题总量的40%左右;涌现出了创意美术实验室、Caxa创意、裙装设计等极具艺术气息,又有科技含量的人们课程。学校社团建设注重学生兴趣与特长发展。在原有的话剧社、管乐社、书画社、动漫社、舞蹈社、学生电视台、影评社等艺术类社团的基础上,又组建了经营社、时代风沙龙、健美操社、语像创意、摄影社等社团,使学校艺术社团达12个,成员有400多人,占学生总数三分之一,加之各类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学校艺术类活动的成员超过一千人。目前,剧艺话剧社和银翼传媒社是上海市明星社团。在“每周社团才艺坊”间展示美,学校每周举办社团才艺交流展示。在“月末才艺大舞台”上展示美,开设月末才艺舞台,分别举办学生歌曲、舞蹈、器乐和戏剧的专场表演;在“迎新戏剧嘉年华”中展示美,学校每年年末要进行“有戏校园 精彩人生”迎新戏剧嘉年华活动,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学校在艺术审美教育中获得了不少成果:话剧社在2015年获得2016年普陀区艺术节戏剧专场比赛一等奖;2016年获得区学校美育节中小学生戏剧专场一等奖;2017年获得上海市戏剧节校园剧专场一等奖;毛欣元同学在2016年获得2016上海青少年主持人大赛一等奖;张尧佳同学在2017年获得区学生艺术单项比赛动漫中学组一等奖;施婕妤同学在2017年获得上海市戏剧节剧本创作大赛一等奖;周之卓同学获得第十八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上海赛区 高中组微视频一等奖;董喆裕同学获得第七届“datavideo杯”上海市青少年校园影视创作实践活动创意视频项目一等奖;林于杰同学获得2017“同达杯”上海市青少年摄影创作实践活动一等奖。
4、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创新精神提升
我校高度重视创新素养的培育,学校不断探索并构建了“面向人人”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人人参与创新人格测评,人人接受创新思维训练,人人开展创新课程修习,人人获得创新活动体验,营造了浓郁的科创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有效培育创新素养。学校将学科文化教育拓展延伸,融于五大学科领域。依次为:理化学科实验类、生地信应用创新类、工程技术类、环境生态类、医药健康类。学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开展各类课题研究,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此外,学校本着依托实验室平台的创新课程开发理念,在校外专业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帮助下,先后建设了五大实验平台,包括飞行创想实验室、灵巧机械手实验室、智能宝贝车实验室、物理创客实验室和劳技创客实验室,以此实施各类科创课程。学校也将科创教育归于生活,先后设立了科创教育五大实践系列,包括5大行走系列、9大节庆系列、15项赛事系列、20多个社团系列、N项微创系列。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创新潜能、迸发创新智慧。例如:在微创系列活动中,我们开展“身边的科技”创意新点子征集活动,强调创新点子来自生活,例如:“绿色智能晾衣架”、“智能测水器”、“自动处理药片器”、“卧病探测枕”等创意均来自生活;强调生活问题创意解决,例如:“智能防摔手杖”解决盲人与老人容易摔跤、“降噪板”解决乘出租车道路噪音大、“试卷分拣机械手”解决人工分卷时间长等问题,每年征集创意金点子有近1500个,并筛选出150个付诸实践。目前,“绿色智能晾衣架”申请了国家专利,“用制冷机技术处理机械加工废液”已经投入实际生产之中。再如我校有5大行走系列:走近三清山、走近鄱阳湖、走进知名高校、走进科研院所、走进高新产业,在鄱阳湖、三清山科技行走中,在真实的自然山水间,触发了学生的研究和思考。
近三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比赛中多次获团体或个人奖项,其中:国家级以上奖项10余项,市级一等奖30项,其余各类市级奖项超过百项,获奖学生近200名。宋思玥代表中国地区参加2015国际环境与科学项目奥林匹克竞赛(INESPO);张舒蕾获得第九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接见,获“女科学家萌芽计划”“十佳作品奖”;乐金阳获第16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一等奖;龚哲凡、赵云翔分获第20届、22届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朱益琛获第32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推送全国;张腾灃获第十四届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第十二届宋庆龄少儿发明奖创新项目评选活动一等奖; 孙于晴获第十四届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第30届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中一等奖3人;第31届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中一等奖3人;第32届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中一等奖15人;第33届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中一等奖7人。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水平的发展也提升了全体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提升。2017届、2018届高三毕业生100%完成个人研究性学习报告,各有198人、207人参加骑月网上的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真实性认证,认证通过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