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改革深化、办学质量提高 教学科研 正文
4-12-33-8 单元教学 落实核心素养(1)
   来源:宜川中学

高一诗歌单元活动课案例

一、单元活动课设计的初衷

此次单元活动课选取的范围涵盖了高一下学期所学的《律诗三首》、《绝句三首》、《诗词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歌作品。在原教材的单元设计安排中这些作品分属不同的单元,题材和体裁也不尽相同,同时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也非常丰富,因此在设计单元活动时可以选取的切入点很多,然而这也给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选择这些作品中共性的内容设计一个能够调动学生的活动兴趣同时也能兼顾单元学习成果检测的学习活动,是此次单元活动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无论选取何种题材或者题材,诗歌都有“言志”的功能,即借助诗歌内容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感志向,然而这种情感志向的表达是不外露的,可能会寓情感于意象中,或借助典故含蓄地表达,或通过虚实相生的方式表达。诗歌的表达是含蓄的,然而这种含蓄给诗歌带来了一种特有的美感,于是我选取探究诗歌“含蓄之美”的内容作为单元活动课开展的核心。

在活动的设计上我选择重点突破两个问题:

1.诗歌中“含蓄”的表达效果是如何实现的?

2.诗歌“含蓄”的表达有怎样独特的美感?

第一个问题,需要学生对“含蓄”的表达有一种直观的体验,大致知晓什么是诗歌表达上的“含蓄”,同时能够理解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是如果借助写作手法的运用实现“含蓄”的表达效果。解决这个问题,我需要借助课前预习了解学情,通过预习作业的反馈事先知晓学生对于单元作品中的“含蓄”掌握的情况,作为学习活动的素材。并把活动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定位在“诗歌是如何在表达效果上实现一种‘含蓄’之美的?”探究实现“含蓄”的表达效果需要通过哪些途径。

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创作上为什么要“含蓄”,留有无尽的“言外之意”。这样的问题直接通过分析鉴赏难免不够直观,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来思考——“作者为什么不选择直接表达,反而要以含蓄的形式加以表现?”不仅能够体会到“含蓄”的效果是怎样的,也可以明确诗歌表达上“含蓄”的效果是有其独特性的。

具体落实在活动上,把握诗歌表达上的“含蓄”,我选择通过抓住诗歌表达上的“言外之意”来开展学习活动。将预习反馈过程中学生认为能够体现“含蓄”特征的诗句选取出来,同时要求学生将诗句中的“言外之意”概括成关键词并予以展示,并还原出相应的诗句,通过学生关键词呈现的过程,选取其中能够体现手法的内容加以归纳概括,完成第一个问题。同时结合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反馈进一步对第二个问题加以研讨。

 

二、单元活动课教学设计

含蓄之美

——诗歌单元活动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l  借助对典型诗句的赏析,理解何为诗歌表达上的含蓄,并归纳能够实现含蓄这一表达效果的途径;

l  体会诗歌表达上的含蓄之美。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作业:

l  材料: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提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说明诗歌在表达上具有含蓄的特点。

1.在本单元学过的所有作品中选出你认为在表达上最能体现含蓄特点的作品;

2.结合所选作品,摘录出你认为在表达上具有含蓄特征的语句,并就其表达上的“含蓄”作简要赏析;

 

教学过程:

1.导入:回顾预习内容。

2.提出主问题:

诗歌是如何在表达效果上实现一种“含蓄”之美的?

3.围绕问题展开活动,并加以点评:

l  评选出学生认为最具有“含蓄”这一表达效果的例句;

l  结合典型例句,思考作品的含蓄具体体现在哪里?并且是如何实现的?

l  归纳整合学生回答,得出诗歌实现表达上的“含蓄”所需要的路径有哪些。

l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选择直接表达,反而要以含蓄的形式加以表现?

4.教师总结。

 

课后作业:

以李白的《玉阶怨》为例,借助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赏析其“留白之美”。  

 

附:

1.学生反馈在本单元学过的所有作品中认为在表达上最能体现含蓄特点的作品

2.学生反馈本单元学过的所有作品中在表达上具有含蓄特征的语句(以“词云图”的形式呈现);

 

三、单元活动课的一些反思

此次活动课在开展的过程中大体上符合事先的预想,活动的设计有明确的任务要求,也加入了小组间PK竞赛的元素,类似于“你画我猜”的活动也能够激发大家参与的热情,学生反馈的活动成果大体上对于接下来教学环节的开展也能够起到良好的衔接作用。

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学生活动中发生的一次分歧。当时抽中的句子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给出关键词进行句子补完的过程中,其中一组的同学给出了“小人”、“皇帝”、“报国无门”、“都城”这一组词,两组的代表在还原的时候,一组的结果是符合原句的,另一组的结果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在让学生讲解还原过程的时候,发现之所以出现分歧的原因在于,“小人”、“皇帝”、“报国无门”这三个信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相关的典故,两句话均有用典,且背后都暗含了这样的信息,然而“长安不见使人愁”是运用了晋朝的典故,以东晋统治者远离都城表达了远离政治中心无法施展才华的失落,后一句没有包含这条信息。“含蓄”的表达可以通过用典的路径实现,然而要求学生对于典故要十分熟悉,才能还原诗句中的“言外之意”。

 

对于此次活动课中的不足,结合听课老师的评价,我也产生了如下几点想法:

1.关键词的选取与反馈

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一组抽到了《过华清宫》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学生当机立断选取了“杨玉环”这个关键词作为信息,帮助代表顺利地还原了这句诗,然而这并不符合我活动设计的本意。究其原因,在于活动要求中对于作为“言外之意”概括的“关键词”在选取要求的限定上出现了问题,我只要求学生选择的词语不得出现诗句中的字词,然而忽略了,“言外之意”应当落在情感表达的层面,选取关键词时,应当和诗人的隐含的情感结合,否则,便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含蓄”的表达在情感层面的作用。

2.简单的问题不要弄得过于复杂

这节课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于带领学生领略含蓄之美,了解含蓄之美实现的途径,诗歌鉴赏往深了说,可以引出一大堆复杂深奥的概念,然而活动课的目标不在于把一堆概念扔给学生,而是在活动中生动地理解、体验,在对“含蓄”如何实现这一块,感觉在归纳提炼的过程中讲得太多、太繁杂,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生自主体验、归纳、感悟的思考过程。

3.课后的练习应当留有余地

    为了落实讲解的内容,我选取了一首和《塞下曲》非常类似的作品《玉阶怨》作为课后的练习,然而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使得落实反馈的空间几乎没有,没能很好地做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适当地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