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改革深化、办学质量提高 教学科研 正文
4-12-34-5课题研究 引领发展
   来源:宜川中学

    学校科研工作以新一轮“十三五规划”为指导,以“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科研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以“第三轮中小幼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和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为立足点,有效开展研训一体的科研活动,并做好相关服务管理工作。

继续参加市第三轮课程领导力项目课题研究。在“市第二轮中小幼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市“第三轮中小幼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申报《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单元活动设计研究》、《注重融通衔接的普通高中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以〈中华书院〉为例》两个课题进行研究。《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单元活动设计研究》课题深入贯彻单元整体设计的理念,探索体现主体性、综合性、应用性的单元活动设计,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注重融通衔接的普通高中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以〈中华书院〉为例》课题围绕学校“生命之舟 宜航之川”的办学理念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在校本德育课程建设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2019年,完成“第二轮中小幼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市级课题《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戏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的结题工作。

根据上学年各学科教研组提交的课题,按文理学科,开展校本课题立项会,形成校本微型课题研究的序列,为2020年各级各类课题申报奠定基础。

 

 

 

 

 

 

 

1

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戏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

结题报告

上海市宜川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家政策层面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为普通高中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全国教育大会也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文件明确提到:“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这段表述说明了美育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如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实践功能;说明了美育在立德树人过程的功用与价值,以及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内在本质。文件还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在我国,美育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办公厅此次发文,明确要求普通高中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美育教学模块。

(二)戏剧教育与项目学习的优势

纵观中外教育历史,戏剧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教育,整合了语言艺术、数学和科学、体育、社会科学和历史以及舞蹈、音乐等其它综合性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是学生体验和感悟人生的重要载体。戏剧教育关注人性根本和人格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同理心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处于个性塑造黄金期的高中生来说,戏剧可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增强角色意识,提升语言交流、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因此,戏剧教育是普通高中实现美育任务的重要途径。“项目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在教育学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设计基于项目的学习课程,让孩子的核心素养通过经历一个项目的过程得到有效的培养,成为一种学习的新趋势。

(三)普通高中戏剧课程的现状

自上海启动新高考改革以来,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招模式,引领高中人才培养的各种改革,各校的艺术教育蓬勃发展,戏剧课程也纷纷建立,但普通高中的戏剧课程建设仍有进一步改善空间。一是当前的戏剧课程偏重艺术审美能力,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彰显;二是戏剧教育散见于各学习领域和各艺术门类,尚不成体系;三是关注感知和欣赏为主的相对静态的艺术学习方式,人人参与、注重表现和创作为主的动态艺术学习方式比较薄弱;四是与戏剧课程架构相匹配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基于此,通过建立普通高中戏剧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学校课程建设中需要面对的一道重要命题。

(四)学校特色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全国美育实验学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已形成“扬美求是、以美辅德、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导行”等优良传统和文化积淀。近年来,学校在传承“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命之舟,宜航之川”,即为学生提供充实而适宜的高中生活,明确“身心健康、文化底蕴、创新能力、审美情趣、国际视野、社会担当”的培养目标。其中,为培养审美情趣,学校开发了艺术寻美系列课程,戏剧课程被列为我校六大校本课程领域之“人文传承”领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 年,随着我校成为首批上海市戏剧特色学校,学校对戏剧课程建设的研究更加迫切。

二、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我校对高中戏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注重将戏剧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突出和强化戏剧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功能。高中戏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不仅如此,本课题研究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和探索普通高中戏剧课程建设的校本建设的示范均有一定意义。课题的具体意义和价值体现在:

(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通过“项目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戏剧课程面对开放式的问题、挑战性任务时,能通过小组的合作、互助和交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促进思维、建构能力、提升素养。

(二)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运用“项目学习”的方式对戏剧课程进行开发与实施,对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打破“学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基于“项目学习“特征开展跨学科整合、主动设计戏剧课程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创新戏剧课程实施

开展“项目学习”的戏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有利于优化、整合现行课程体系,形成内涵丰富、品质优异、特色鲜明的品牌课程。而且根据对文献的检索和现状调查可知,虽然近年来戏剧课程在我国一些地区、学校已经开展的如火如荼,但以“项目学习”为理念和实施方式建构戏剧课程尚不多见。因此,本课题研究势必对探索普通高中戏剧课程建设有创新意义。

三、关键概念界定

(一)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的思想来源于杜威的“做中学”教育理念,它强调项目的真实性、过程的探究性以及同伴的协作性,在“做”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此后,杜威的学生克伯屈首次提出“项目”的概念,它指“学生通过完成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学习,是一种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心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实践活动。

阐述比较详细的是巴克教育研究所: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研究并应对一个真实的、有吸引力的和复杂的问题、课题或挑战,从而掌握重点知识和技能。项目化学习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基于标准的内容以及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合作和自我管理等技能。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夏雪梅博士在《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提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

基于对文献的学习和解读,结合具体实践,我们对“项目学习”的界定如下:教师指导学生围绕真实的学习任务或问题,综合多种学科知识、经验、技能,在合作学习中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的体验探究活动,并将学习成果予以表达、交流与展示的课程活动,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丰富交往,形成品质,提升素养。

(二)高中戏剧课程

戏剧课程是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戏剧元素和戏剧方法来学习的课程。它的本质是运用戏剧元素,即运用情境、场景、情节、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等元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把相关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培养全人品质。它既是一门有着独立视野的综合的课程,同时又可以看作是相关学科课程的工具。它注重的是戏剧活动的过程,而非戏剧演出的结果,更不是训练舞台演员,但并不排斥传统戏剧的表现手段和所蕴含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同以往的校园剧社相比更注重面向全体的全人教育以及将戏剧的方式渗透到人文、科学等学科中来实现教学目标。

我们认为,戏剧课程是运用戏剧理念、元素、方法和手段等,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品格等充分发展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高中戏剧课程的定位是基于普通高中,跳出传统的精英式,面向全体学生,以课程的最大受众为基础,而不是以表演的少数受众为基础,进行的全方位的戏剧教育普及。课程设计包括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人文精神的戏剧课程目标,开发并细化“阶梯式”的课程内容,设计多维度的表现性评价机制和多样化的项目展示方式等。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研究匹配“项目学习”的高中戏剧课程的目标体系;

2.构建“跨领域、重融合、分层次、可选择”的戏剧课程内容;

3.围绕学习方式转型,探索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核心、以实践探究为途径、以合作为基础、以作品为成果的,符合“项目学习”的校本戏剧课程实施途径与方式;

4.指向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形成基于学生在“项目学习”中学习经历的表现性评价机制。

5.通过基于“项目学习”的普通高中戏剧课程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精神,使戏剧课程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

(二)研究内容

1.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戏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文献研究

通过检索“项目学习”、“高中戏剧课程”等关键词,把握“项目学习”的内涵和特征,了解国内外对戏剧课程,尤其是高中戏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情况。

2.戏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调查研究

一是调查了解国内高中戏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尤其是了解在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后,各高中探索戏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样态;二是调查研究学校戏剧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基础、戏剧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新的研究和探索。

3.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戏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1)高中戏剧课程目标设计的研究。

研究戏剧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掌握了解高中戏剧课程与艺术专业学校的戏剧课程的异同,明确我校高中戏剧教育的功能定位。

2)高中戏剧课程内容架构的研究。

一是根据现状调研,研究符合本校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的高中戏剧课程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贯通衔接和梯度化架构,形成从通识必修到选择必修再到深度研修的戏剧课程内容体系。二是在内容确定后,研究戏剧课程与相关课程如何渗透。首先,研究如何打通艺术学科内部学科壁垒,整合形成戏剧课程内容;其次,研究如何淡化学科逻辑、模糊学科边界,整合形成跨学科的课程内容体系。三是分析不同年级的戏剧课程目标,研究我校戏剧课程主题的生成及审定的路径。

3)高中戏剧课程实施方式研究。

确立一个中心: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实施研究,从学生的必须经历、学习兴趣与专业志趣不同层次的需求出发。

凸显两个关注:凸显不通人群、不同阶段的课程实施方式;凸显以学生体验和实践为特征的课程实施方式。

明确三方整合:开展学校、社会和专业戏剧课程资源的整合运用研究。

关注师生表现:通过对“项目学习”的流程化实施研究,探索基于团队合作和自主表现创作的课程实施方式;从课程组织实施到戏剧成果呈现的整个过程,研究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4)高中戏剧课程评价机制研究

展开对戏剧课程的评价方式研究、学生艺术素养评价的维度研究,以及基于“项目学习”的学生表现性评价研究。

5)高中戏剧课程支持保障研究

一是对课程支持保障的硬件,如活动场域、设备、资源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二是对课程支持保障的软件,如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教研机制等进行行动研究。

五、研究方法和路径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检索有关文献和阅读戏剧教育的专著,了解国内外关于“项目学习”和高中戏剧教育的前沿动态。

2.调查研究

通过资料查阅、师生访谈等形式,了解校内外戏剧教育的现状,明晰时代要求,回应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需求与追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探索。

3.行动研究

聚焦高中戏剧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探索“基于项目”的课程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方式、评价机制及支持保障,探寻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有效策略。 

4.经验总结

依据已有研究,通过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基于校本的普通高中戏剧课程建设的普适性规律和做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研究路径

在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我校校本课程三类课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愿景使命和课程基础,我校从总体思路上明确了高中戏剧开发与实施的行动路径(见下图),进而明晰了高中戏剧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机制和支持保障。

 

 

 

 

 

 

 

 

 

 

 

 

 

 

 


宜川中学戏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动路径

六、研究探索

(一)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戏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文献研究

课题组检索并阅读大量有关“项目学习”和国内外高中阶段戏剧课程开发实施的文献资料。

1.关于项目学习的研究

以“项目学习”作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可知其源流可追溯到克伯屈(Kilpatrick)的设计教学法。传入我国后,从80年代以来只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有零星的尝试。直到近几年,随着国际范围内素养研究的兴起,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才开始出现项目化学习的研究和实践。理论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项目学习”的概念、特点、益处、流程,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五个方面;实践研究方面,目前对“项目学习”的学科类项目化学习,基于课题、相关活动或主题、作业等载体的项目化学习实践,甚至是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的样本逐年增多,但通过课程建设开展“项目学习”研究的实例,尤其是贯通不同年段的、专门以戏剧课程为载体的“项目学习”的行动研究更是不够充分。

2.关于学校戏剧教育的研究

1)国外的戏剧教育

美国是目前戏剧教育开展最发达的国家,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从社区到学校,戏剧教育受到政府、教育机构和民众普遍的高度重视。1987年,美国制定了《国家戏剧教育研究计划》,按照年龄,详细制定了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六个阶段的戏剧教育目标;1994年公布《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明确戏剧与音乐、视觉艺术、舞蹈一起,列为艺术教育的四大门类,并以立法的形式将戏剧课程确立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美国戏剧教育的一个特色是将课堂学习与演出实践紧密结合,校园剧场和戏剧演出活动是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出剧目以世界经典作品为主,也有相当比例的自创作品。目前美国大学中约有三分之一设有戏剧系。

在英国,20世纪八十年代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将戏剧教育列入学校正式课程。与美国的单科戏剧教学课程不同,英国形成了复科统整的戏剧教学课程。大部分英国学校已经把戏剧单独设科,通过角色扮演和即兴表演,帮助学生梳理自信心和发展创造力。

2)港台的戏剧教育

香港、台湾研究启动较早,对戏剧课程的统整研究有着良好的基础。香港的戏剧教育深受英国影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香港开始重视对青少年剧场的推广和戏剧教育的师资培养,如由香港政府优质教育基金资助的“戏剧教育计划”,历时六年,发动了全港50多所中小学从事学校戏剧教育种类和成效的研究探讨。目前香港有近百所学校设有戏剧科目。

台湾地区在1986年公布了《艺术教育法》,将“表演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门类,并对学校一般艺术教育、学校专业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进行区分,此举被视为通识性质的戏剧教育课程在台湾的教育体制的开端。2001年台湾地区公布的《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将“表演艺术”纳入九年一贯制课程中的“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使其正式成为台湾地区学制内的一部分。

3)内地的戏剧教育

2000年起,我国开始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作为重要内容,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举措,就是增加了艺术课程。我国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2001--2010年发展规划》。《标准》第一次将戏剧、舞蹈纳入艺术课程标准之中,使之与传统的音乐、美术并列,构成综合艺术课程。但是由于大陆地区的专业设置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割裂,因此学生获得人文艺术和艺术教育的机会相对来说非常有限,戏剧教育一般和职业发展相挂钩,或者将戏剧教育与文学教育等同,缺少独立的课程体系和学科知识,受到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不高。

戏剧教育在学校重视起来是近几年的事情。根据中国知网检索显示,2000年以后的相关文献只有11篇,其中大多集中在2011年后,以2016-2019年研究居多,显然与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的要求密切有关。此外,围绕戏剧课程的建设的实践研究多见于语文、英语等单科,缺少艺术领域内部整合和跨学科融合的戏剧课程建设研究。

(二)戏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研究

现状研究分成两部分:一方面调查研究兄弟学校和同行开展戏剧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调查研究本校戏剧教育的现状实际,并根据对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学习和梳理,为后续充分建立在学生认知特点和兴趣、志趣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做好铺垫。

1. 外校开展戏剧课程建设现状

关于外校开展戏剧课程建设,我们主要了解了四所学校:北京市第十一中学、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和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从2011年开始,不再上传统的音乐课、美术课,取而代之的是戏剧课。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在戏剧课中选择表演、舞美、配乐等不同的分工,边学习、边实践。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在戏剧教育方面开设了“TIE课程”,即“教育剧场”,与通常的戏剧课(或活动)不同,它是一种非表演性,且以过程为主的戏剧形式。在安全的虚拟实境下,学生通过扮演各种角色,理解他人的感受与需求,从而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针对非艺术学科的基础课的模块化教学,引领学生系统的艺术认知,深化艺术体验,提高艺术能力与素养,倾力打造戏剧体验课程作为学校戏剧教育的主渠道,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表演与表现能力,通过观、演、赏、评等途径,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成长;

北虹高级中学从 2013 年起,将戏剧课程纳入学校整体课程安排,提供固定的课时,保障师生、特别是学生不仅有戏剧课程的参与学习权,也保障他们有学习成果评价的话语权。另外,还在完善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构建戏剧教育课程群等方面,尽力帮助师生掌握基本的戏剧知识和能力,强化师生的戏剧课程体验,在其他学科的课程行课中也注重用教育戏剧手段贯穿。

不难发现,这些学校在戏剧课程建设上都采取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充分赋予学生课程的学习权和成果评价权。学校提供的课程形式也各具特色。然而,相关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在目标上还多是以提高艺术能力与素养为归宿,实施方式上可以看出较明显的“具身认知”理念和一定的学科融合理念,但学科之间究竟如何融合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尚不充分,以“项目学习”的方式进行课程建设的样本案例相对欠缺。

2.本校戏剧教育的基础现状

根据对我校戏剧教育的调查,可以得知戏剧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是学校美育教育的一大特色,学校探索的“素质教育科目化”其中就包括了戏剧教育。学校曾开发了《话剧艺术》、《话剧.梦想.成长》、《影视艺术欣赏》三本校本学本,使每位宜川学子都能接受到有关戏剧知识的普及教育;学校坚持以观摩和艺术实践为有效途径,增强学生戏剧鉴赏水平;学校还积极打造学校戏剧艺术教育的核心载体——学生话剧社丰富学生的戏剧体验和经历。

学校戏剧教育发展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戏剧教育的门类、功能和价值还有待挖掘和拓展。我校戏剧门类方面更多集中在话剧艺术方面;在功能和价值方面,除要达到使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功能外,更要挖掘好话剧艺术蕴含的其他人文教育价值。

2)戏剧教育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融合和渗透有待完善。此前的学校戏剧艺术教育主要以拓展课和学生社团形式开展,学生受众面相对较小,课程形式相对单一。因此要将戏剧艺术教育与学校的基础性课程相整合,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功能,将话剧艺术的各种要素,融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音乐、美术等显形基础型课程,侧重于戏剧表演的音乐、服装、舞美、灯光;在语文、历史、政治、劳技课程等隐性基础型课程侧重于剧本创作和话剧道具设计与制作等。

3)需要探索普及+提高的戏剧教育实施模式。以戏剧普及教育为主,根据不同学生的志趣辅以学生的自主发展。

4)戏剧课程的评价方式需要改进。戏剧课程是以学生编、赏、创为主的一种教育形式,因此戏剧课程的评价方式不同于学科教育,应该以基于过程的表现性评价为主。如何对学生在戏剧课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表现性评价是学校在评价机制方面需要探索的问题。

(三)高中戏剧课程目标设计的研究

1.课程目标确立的前提

1)厘清戏剧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根据这一精神,教育部在高中原来只有传统的音乐、美术等全国课程、教材的基础上,开始设置和编写既包括音乐、美术,还包括戏剧、舞蹈、影视等新内容的《艺术》全国课程和教材;自在全国范围内号召戏剧、戏曲进入中小学课堂之后,上海市教委率先在中小学校推进了戏剧、戏曲进入课程的尝试。20181月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戏剧课程有了明确的安排。

 

          KSO_WM_TAG_VERSION=1.0&KSO_WM_BEAUTIFY_FLAG=#wm#&KSO_WM_UNIT_TYPE=i&KSO_WM_UNIT_ID=wpsdiag20164568_2*i*1&KSO_WM_TEMPLATE_CATEGORY=wpsdiag&KSO_WM_TEMPLATE_INDEX=20164568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结构图

 

课题组认为,校本戏剧课程的目标设置一方面要以国家、地方制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开发活动的准则与导向;另一方面更要呼应前两类课程,作有益的补充。避免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两张皮的现象。

2)厘清普通高中戏剧课程与艺术专业学校戏剧课程的异同

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从共性看,两者都以艺术教育作为全面提升学生个体素质与能力的主要路径。从差异看,就培养目标而言,普通高中戏剧教育作为学校艺术教育一部分,它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戏剧人才,而是重在实施美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就面向人群而言,普通高中的戏剧课程不是着眼少数学生的表演水平提高,而是重在戏剧教育的普及性。我校的戏剧教育强调“人人参与、普及为主、兼顾特长”,在面向人人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志趣需求,提供课程丰富的路径选择。

2.功能定位与具体目标

学校明确了戏剧课程的功能定位和达成目标。

从功能定位看,我校认为,在普通高中戏剧课程的建设中,美育教育的功能应当且必须凸显。因为在人的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达成目标看,在确定普通高中戏剧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基础上,学校在不同年级遵循“阶梯式、可选择、渐进式、分层次”的原则,具体开设了高一第一学期的通识体验类课程,强调“自我发现”,以及高一第二学期至高二的综合实践、创意实践类课程,注重兴趣发挥和志趣发展。戏剧课程的具体目标设定见下表。

基于不同课程类型与目标领域的层递式课程目标

目标领域

课程类型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通识体验课程

 

高一上

 

 

结合具体项目,了解戏剧不同的门类、发展历史及多元的表达方式;探寻戏剧表现的技巧。

能对项目的经典戏剧进行初步模仿,在看、赏、析、排、演的系列戏剧实践活动中,学会欣赏戏剧,初步体验舞台的角色生命。

能想象并溯源剧本特定的时空,获得对美的感知、欣赏和理解。学会从不同角度、层面去换位思考、观察省思,获得基本的理解与感悟。

 

综合实践课程

 

高一下

高二上

在认识戏剧多元的艺术呈现和表达形式的基础上,了解剧本基本的创作范式和表现技法。

 

选择并运用戏剧的基本表现技法,结合具体的项目,进行综合性的改编和创作。

在综合性的项目实践中,获得对美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发现美的基础上再现美,提升对美的赏鉴能力。

 

 

创意实践课程

 

高二下

 

 

在实践的项目中,深入了解戏剧的表现情境,认识戏剧“三感两性”(质感量感分寸感、逻辑性顺序性),从而对戏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在实践的项目中,能搭建作品的框架,建立较清晰的剧本创作流程,完整呈现创意。

在实践的项目中,能进一步的创造美、诠释美,将真善美溶入作品,溶入生活,在戏剧表演中感同身受。

(四)高中戏剧课程内容架构的研究

1. 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和艺术素养发展层次架构内容

从认知特点看,我们认为,学生的知识活动总是通过主体活动构建的;总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螺旋式上升。因此,按认知水平划分,应呈现内容设计的“梯度化”。基于此,高一上学期定位在经典剧片断“模仿再现”项目,高一下至高二上学期定位在课本/经典剧“改编创作”项目,高二下学期定位在校园青春剧“原创表演”项目,从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地主体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从艺术素养的发展层次看,我们认为,依据戏剧体验的内在逻辑需要循序渐进地经历“仿”、“说”、“唱”、“编”、“演”、“创”的体验过程。因此在内容设计时,名画模仿和经典剧片断“模仿再现”模块:通过建立对名画观察的视角,静态模仿名画(强调“仿”)选取经典话剧和音乐剧片段。开展动态模仿(强调“说”、“唱”);课本剧“改编创作”模块:重点开发并梳理以文史哲类教材为依托的课本剧,进行合理的改编和作品呈现。(强调“编”、“演”);校园青春剧“原创表演”模块:围绕对高中生活和青春成长的感悟,创作原创剧本并排练演出。(强调“创”)。

2. 基于项目学习的跨学科特质架构内容

高质量的项目学习应该体现跨学科的特质,即通过学科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达到整体的理解,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再建构。基于此,学校积极探索戏剧课程与美术、音乐、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内部的相互融汇,以及戏剧课程与相关学科领域课程的相互渗透。由于戏剧本身的综合统整性,学校戏剧课程按照特定的项目对人文学科(语文、英语、历史)、综合学科(劳技、心理)、学生发展(生涯与指导)和戏剧课程作了融通整合的尝试,从而使课程内容更综合、更多元、更具创生性。

基于“项目学习”的戏剧课程梯度架构表1.0

学段

课程类型

项目设计

项目内容

高一上

通识体验

课程

(自我发现)

项目设计

名画模仿;经典剧片断“模仿再现”;

知行水平

感知与欣赏

学科整合

 

语文/英语——剧本与造型

     历史——时代与背景

 美术——舞美与服装

 音乐——表演与唱词

 劳技——空间与道具

面向人群

人人参与

高一下

高二上

综合实践

课程

(兴趣发挥)

项目设计

课本/经典剧“改编创作”

知行水平

编创与表演

学科整合

文史哲——从课本到剧本

艺术类——从剧本到表演

面向人群

兴趣学生

高二下

创意实践

课程

(志趣发展)

项目设计

校园青春剧“原创表演”

知行水平

创意与实现

学科整合

更灵动、无固定、学科边界更模糊的整合

面向人群

特需学生

3.学校戏剧课程主题的生成及审定路径

学校对戏剧课程内容的主题生成和审定再作了细化的设计。主要考虑:从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培养的应有旨意的培养,即呼应学校戏剧课程的培养目标;关注学生已有的对戏剧的知识经验、兴趣等,即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戏剧审美体验循序渐进的过程,即关注对知识建构的路径与策略,从而最终确定课程内容。需要指出的是,课程的内容随着课程的推进和丰富,是不断迭代升级的,并非一成不变。

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内容架构表

年段

课程

实施对象

具体项目/学时

项目主要内容

 

 

高一上

 

 

 

通识体验课程

 

全体学生

不一样的名画

+

威尼斯商人

12学时)

静态模仿表演

+

动态度模仿表演(说)

剧院魅影

12学时)

动态模仿表演(唱

高一下

-

高二上

 

综合实践课程

 

兴趣学生

课本改编剧

12学时)

剧本改编

高二下

创意实践课程

志趣学生

校园青春剧

12学时)

剧本创作、导演、表演

 

4. 学校戏剧课程的结构完善

课题组根据课程实施的情况和专家的指导建议对课程架构表进一步完善,在体现项目学习“跨学科”特征方面进一步细化;体现项目学习的成果展示方面标注对应的梯度化展示平台,使课程获得更具实证性的诠释。

基于“项目学习”的戏剧课程梯度架构表2.0

总项目

分项目

任务环节

学科融合

审美经历

面向学生

展示平台

经典戏剧片段模仿

《威尼斯商人》

片段模仿

揣摩剧本,评析人物

语文—剧本与小传    英语—剧本与唱词    历史—时代与背景  

美术—舞美与服装   

劳技—空间与道具

感受美

欣赏美

全体学生

1.“有戏校园 精彩人生”迎新嘉年华   

2.月末345才艺舞台                    3.戏剧进校园

强化说词,舞台走位

策划表演,分享心得

《剧院魅影》 片段模仿

观看剧影,了解梗概

小组商议,选定片段

练习唱词,制作道具

策划表演,分享心得

课本改编剧本

语文课文

改编

圈选素材,改编剧本

语文—剧本与文学  

历史—史实与虚构  

美术—舞美与服装  

音乐—声乐与效果

发现美

再现美

兴趣学生

1.“宜川杯”校内历史剧剧本征集大赛 

2.“青史杯”全国高中生历史剧剧本大赛

设计服装,选择音效

课堂表演,分享心得

历史课文

改编

检索题材,架构剧本

推敲史实,艺术加工

课堂表演,分享心得

剧本原创表演

即兴表演

剧本

选择话题,发挥想象

语文—剧本与想象    心理—认知与建构       艺术综合—音乐与舞美   学生发展—生涯与指导

创造美

诠释美

志趣学生

1.“有戏校园 精彩人生”迎新嘉年华  

2.月末345才艺舞台                    3.上海市中学生话剧节                 4.上海市学生艺术节                    5.普陀区学生美育节

生成故事,打磨推敲

即兴表演,分享心得

创编青春

原创剧

选定主题,梳理脉络

综合要素,排练剧本

包装宣传,策划演出

 

由此可见,学校戏剧课程内容的设计通过梯度化的架构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从培养学生的通识素养、个性特长、专业志趣三个层级,梯度架构课程内容,分段推进课程实施,凸显以下特征:

一是重分层。学生在通识体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兴趣,针对性地参与综合实践、创意实践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求。

二是强特长。基于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志趣,以课程为支撑,整合高校、艺术单位等社会资源,为有特长学生的卓越发展提供特需服务,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如此,我校的戏剧课程便呈现出“旨在发现兴趣,面向全体的通识教育→旨在培养雅趣,面向兴趣学生的提高教育→旨在激发志趣,面向志趣学生的特需教育”的梯度架构特色,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卓越发展。

(五)高中戏剧课程实施方式研究

学校戏剧课程在实施时不仅要面对课时有限,课程资源分散等现实问题,还要面临学生戏剧水平起点不同、审美素养参差不齐等现实学情。因此,学校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对课时计划统筹、课程资源整合,以及面向不同层次和需求的课程类型等进行系统思考。为此,我校进行了三项探索:

探索一:建构“项目学习”的模型框架——流程化,小组制,强互动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在对一般的“项目学习”流程内化学习的基础上,改造适合我校推进戏剧课程实施的流程图,有效推进课程开展。戏剧课程“项目学习”实施流程图如下。

QQ截图20190529172314

 

 

 

 

 

 

 

 

 

戏剧课程“项目学习”实施流程图(附图4

 

这样的课程实施具有如下特点:

1)体现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关系方面,师生不再是讲授者和被讲授者这样的单向关系,充分体现了教师支持、辅助和监督的作用,充分体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如在选择项目、项目准备、确定方案、方案实施、合成产品、交流评价的各个环节,教师负责对学生答疑解惑、提供资源、诊断思维、提供建议、方法引导、鼓励创新、引导观念等;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在确立具体的项目任务后,学生便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组建学习小组。小组合作流程如下图。

 

制作作品

 

组建小组

 

学习实践

 

拟定计划

 
                                             

 

小组合作流程图

2)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合理分工,相互补充与配合,体现强互动性。根据项目,合作共议制订项目完成的各项计划和步骤;依据计划和步骤,采取不同形式,发挥创意推进项目;最后,制作不同形式制作的学习作品。

探索二:非学科逻辑的课程实施——短结构、高融通、强实践

1)短课时

课程各模块采取12课时的短课时设置。为此,在课时计划统筹上我们做了如下尝试:切割课时,将戏剧总课时按通识类课程和志趣类课程循序渐进,打破原课程课时安排相对固定,不够灵活的缺点。学生在人人经历通识课程体验后,可以自由选择参加综合实践课程,甚至更进一步加入创意实践课程,从而增加了课时的弹性,也增加了课程内在的选择性;重组课时,将原来的音乐课和美术课进行课时重组,原有高一、高二分年级的音乐、美术课统整为两个学年的艺术课,作为实施戏剧课程的主阵地。

2)高融通

采取嵌入式融通的开发尝试,保障人人经历。首先,做到艺术门类学科间内部的嵌入和融通,将音乐和美术两门与戏剧直接相关的学科,聚合为综合性更强的艺术课。艺术课作为戏剧课程的显性学科,贯穿课程始终;其次,在与戏剧课程相关关联的学科课程中嵌入戏剧课程内容。以经典模仿模块中的《威尼斯商人》片段模仿为例,语文学科将基础课的人物传记和人物评价的教学模块前置;历史学科则重点突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内容板块;劳技学科在学生已有基础技术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课程需要开发相关的道具。在不增加基础学科课程学时的前提下灵活调整基础学科的内容顺序,拓展学习深度。

3)强实践性

强实践性是课程实施的主要特征。其源于学生知行基础、基于任务活动、依于生活情境。强调学生的主动选择与参与意识的重要性,强调学生过程体验中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表达创造。以经典模仿项目中的《剧院魅影》片段模仿为例,凸显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参与实践创新。经典模仿模块之《剧院魅影》任务流程图如下:

经典模仿模块之《剧院魅影》任务流程图

 

探索三:UGC的资源机制,享经验、重创生、强指导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户原创内容。我校在戏剧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中体现了鲜明的用户自产生(UGC)资源机制,表现为“个体性的经验、针对性的指导和累积性的创生”不断积累,成为课程资源,在分享中指导实践,创生新的经验。在具体实施中凸显如下特征:

一是创意启迪创意。以课本改编剧模块的历史改编剧为例,对于初次接触历史改编剧、缺少创新实践体验的高中生,仅有理论指导是不够的,贴近学生实际的鲜活案例,尤其是学长们的实践智慧更具有学习和借鉴价值。“历史改编剧”的项目经过几轮实施,积累了近200篇剧本。形成“一带一路与文明融合”、“古代中国的贡献”、“二战战败国的反省与改造”、“战争与和平”等多个主题群,学生可以从这些主题中生成和研拓剧本。

二是以流程示范流程。基于学生的个体性经验与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共同创生的“经典模仿剧流程、课本改编剧流程、青春原创剧流程”,是UGC资源的重要形式。经典模仿剧、课本改编剧和青春原创剧流程图如下:

 

经典模仿剧项目流程图

 

课本改编剧项目流程图

 

青春原创剧项目流程图

 

三是以方法论和价值观引领方法论和价值观。UGC机制下,自产生资源还体现在课程实施中师生价值观念的碰撞。通过教师的批注与点评,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得到启发,引起更多同学的感悟与思考,彰显UGC的深刻内涵。仍以课本改编剧模块的历史改编剧为例,教师看到学生的历史表述方法和时空观念出现了不够严密的表述方式,通过批注鼓励学生树立基于实证的历史方法,培养严谨的时空意识,凸显价值观念的引领。

   历史改编剧UGC资源机制案例

 

根据教师的修改意见进行了调整:

历史改编剧UGC资源机制案例

 

(六)高中戏剧课程评价的探索

1.评价机制的选择

基于“项目学习”的戏剧课程评价的研究主要探索的是表现性评价机制。我们发现,戏剧课程与表现性评价有诸多契合点。首先两者都强调情境;其次两者都强调实作,基于“项目学习”的戏剧课程本身就强调亲身参与和实践体验;三是两者都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建构的学习理论;四是两者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校的戏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落脚点和归宿恰恰是落在“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

基于“项目学习”的戏剧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类型

面向学生

学段

项目名称

(学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识体验课程

 

全体学生

高一上

 

 

不一样的名画

+

威尼斯商人

12学时)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服装道具和肢体动作的设计,再现世界名画。在感知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美,表达美。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剧本,能够感受文字之美,把握戏剧冲突,深刻理解和分析剧中人物形象;通过模仿表演、舞台设计、道具制作等发展自己理解美、表达美和再造美的能力,并进一步感受剧本对友谊和仁爱的歌颂,激发自己追求善良和正义的情感。

剧院魅影

12学时)

在《威尼斯商人》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对英语原版唱段的模仿,感受音乐对人物的表现力量;通过舞台的情境再现与角色扮演,思考建立在同情和理解基础上的爱将怎样消弭心灵的罪恶以及“唯有善良能矫正扭曲的人性”的审美信念。

 

综合实践课程

 

兴趣学生

高二上

课本改编剧

12学时)

学生能够以学科知识为背景,遵循艺术审美规律,改编剧本。在剧本主旨和内容确定的过程中,学会鉴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在剧本编写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戏剧独特的写作手法与文字艺术,挖掘并表现故事的审美价值,升华自己对人类、家国、社会的认知与情感。

创意实践课程

志趣学生

高二下

青春原剧

12学时)

学生能够基于自身对身边社会和校园生活的真实经验,创作校园青春剧本并进行演出,由此锻炼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能力(观察美、感悟美、表达美),并启发学生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本源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2.评价量表的研制

在具体对基于“项目学习”戏剧课程评价量表的研制过程中,主要按三个步骤开展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首先,确定项目目标。明确项目中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结构;明确任务目标中的能力结构。其次,设计表现性的项目任务。选择有意义的项目任务;明确表现性项目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第三,制定评价标准和等级。采取“等级评定(或分值评定)+描述性评语”的形式,客观了解项目中各任务部分的完成情况;采取“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发展。

在具体操作环节,学校坚持按每一个项目所需完成的任务,制订一张评价量表,研制基于教--评一致的项目的评价指标,并在给学生布置项目的同时即告知评价的具体指标,使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随时可检测,适时可改进,及时可诊断。关于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融合,教师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对象。以青春原创剧项目评价量表为例:

青春原创剧项目评价量表

 

评价等级

评量主体

评价项目

A

B

C

D

自评

互评

师评

编剧导演

剧本创编

故事生动,贴近生活,人物形象典型生动,极具思想性

故事生活化,但思想性不强,人物形象个别生动

故事简单完整,人物形象扁平

故事简单,人物形象不突出

 

 

 

组织协调

剧本把握精准,创造展现,选角恰当并能指导,高效组织编排

剧本基本把握,选角大致合适,按部就班完成演出

剧本把握一般,选角一般,编排拖沓

剧本解读偏差,选角一般,编排混乱

 

 

 

影视技巧

掌握专业影视技巧,巧妙独到运用到剧场编排演出中

掌握一定的影视技巧,运用能力一般

掌握比较简单的影视技巧,用法单一

影视技巧运用几乎没有

 

 

 

演员

角色把握

肢体灵活,表情丰富,拿捏角色性格到位,生动可感

能表现角色的大部分情感及动作,但性格不明显

角色模糊,表现简单动作和表情

角色把握有偏差,失败

 

 

 

台词功底

台词记忆准,演绎自然流畅,表达明确优美,与情境融为一体

台词流畅,表达大致完整统一

台词演绎中规中矩,表达大致意思

台词演绎生硬十分不自然

 

 

 

演员配合

相互配合默契,有创造性的精妙表现

大致能配合,可以正常完成演绎

配合度低,少部分能完成

不能配合,影响其他演员

 

 

 

舞美设计

造型

布景

造型布景精致而富于变化,贴合主题,精美而又生动

造型布景简单朴素,有变化,大致贴合主题

造型布景单一,不能契合所有演出

造型布景简陋,与主题不符

 

 

 

道具

道具完整精致,手工创造多,与故事、角色、场景十分契合

道具能够满足大部分的舞台演出,但手工创作少

道具过于简陋,且有一些不符合主题

道具很少,不符合演出主题

 

 

 

灯光

熟悉舞台灯光知识并熟练运用,与舞台、节目完美结合

熟悉舞台灯光知识,基本可以应用,配合度还可以

舞台灯光知识掌握一般,配合不好

只了解简单的知识,运用单一

 

 

 

音效

音效选取和剪辑十分贴合主题

音效选取适合,剪辑稍弱

音效满足简单的演出需求

音效与主题不符合

 

 

 

后期宣传

摄影摄像

操作技术娴熟,熟知摄像的造型元素

掌握一定的操作技术,能基本运用摄像造型元素

掌握简单操作技巧和造型元素

简单的摄影录像,单一呆板

 

 

 

纸媒数媒宣传

内容丰富生动深刻,图文、声音、音乐、视频结合,标题吸睛

内容完整,叙述生动,图文结合

内容完整,文字为主

宣传呆板,内容少

 

 

 

后期制作

熟练用剪辑等后期技巧,将音效、图文、视频等要素创造性整合。

能够运用一些后期技巧,完整制作剧场表演记录

将演出完整展现,但缺乏技巧和个性创造

后期制作只是记录存档,不做处理

 

 

 

 

此外,由于“项目学习”强调小组和作学习,因而在课程评价中,还参考“21世纪技能评估与教学项目”中协作式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估框架[2],结合戏剧课程实施中的实际情况,还制订了学生协作能力评价标准,对协作能力的评价采取跨活动一致。小组活动中学生协作能力评价标准如下:

小组活动中学生协作能力评价标准

要素

优秀(A

良好(B

需努力(C

自评

互评

师评

参与情况

尝试从未做过的事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像旁观者一样参与其中

 

 

 

活动记录完整且详细

有活动记录

没有活动记录

 

 

 

与小组分享自己的想法,并鼓励其他成员共享意见

与小组分享自己的想法

没有发表过自己的想法

 

 

 

尝试各种策略来完成任务

尝试一种策略来完成任务

不参与任务解决

 

 

 

换位思考

考虑他人合理的感受和想法,并调整自己的言行

能听别人说,会考虑他人的对任务的感受和想法

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不怎么顾及他人

 

 

 

社交管理

清楚自己和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并依此决策

知道自己或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并依此决策

不清楚自己或他人的长处和不足

 

 

 

按时完成小组分配的所有工作

基本完成小组分配的工作

没有完成小组分配的工作

 

 

 

常与小组成员交流,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

偶尔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任务进展等情况

独自完成自己的任务,不与他人交流

 

 

 

 

(七)高中戏剧课程支持保障研究

戏剧课程的有效实施与开展,除了具备指向性明确的课程设计思路、适切的课程内容架构和针对性强的实施策略,还需要强有力的课程支持和保障。 

1.硬件的支持

在硬件方面,主要是研究适配“项目学习”戏剧课程的课程功能设备和课程活动场域。这方面,学校按需研制并完善了与戏剧课程相匹配的校内-校外活动场域资源链。

1)校内设施

在原有学生戏剧演艺中心的基础上,学校打造戏剧综合创新实验室,实现多功能的戏剧空间体验。戏剧综合创新实验室区域及功能如下:

戏剧综合创新实验室区域及功能

具体区域

功能

场景设计实验区

采用全息投影,为舞台表演进行虚拟场景的设计与调整实验

灯光设计实验室

对舞台美术灯光设计提供学习实践场地

音效创意实验室

创作录制戏剧特殊音效,录制剪辑声乐作品,编辑剪辑戏剧背景音乐

戏剧表演实验区

在绿箱中进行表演实验,进行戏剧表演的多机位拍摄实验,并进行后期制作设计

服装设计制作实验区

对戏剧服装进行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并对优秀设计作品进行实物制作

戏剧主题教室

为戏剧课程提供主题教室,进行戏剧专题的体验与实践

2)校外设施

学校专门组织并设计“绘制一张艺术人文场馆地图”定制项目,定期组织学生到上海文化广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马戏城等开展考察活动,了解各场馆的环境布置、经典剧目、海报设计、人文历史、营运模式等戏剧文化,并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以期在课程实施中迁移和应用。

2.软件的支持

在软件方面,课题组一是思考如何组建课程项目保障团队,既能在课程的决策和开发上凸显民主性,又能保证课程实施有力执行和真正落地;二是思考在组建课程项目保障团队的基础上如何建立较强的操作性机制保证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品质。

1)建立课程开发团队

学校建设了校长、教师、学生、课程专家、社区等多方组成的课程保障团队。其中,对于学校内部参与决策方来说,校长具有课程的领导权力;教师作为校本课程设计和具体实施者具有主导权;学生是课程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权。包括课程专家、家长和社区代表在内的共同体可以在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项目,不断集思广益、丰富课程资源。

2)建立课程管理制度

学校建立了戏剧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在开发前进行前期调研工作,调查课程开发趋向及课程相关问题。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由课程建设小组拟订校本课程总体开发方案,并对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方法、评价方案进行探究,对课程内容,教学时间和方法等进行调整。此外,建立课程实施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建设组责任到位、分工到人,积极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确保课程实施顺利进行,把关课程质量。

3)建立教师研修机制

首先观摩学习机制。学校一方面认真组织课程建设小组成员和相关教师参加市课程领导力项目的统一培训、展示活动,另一方面主动参与市、区各级各类戏剧项目相关的培训、展示等活动。借此开阔教师视野,拓展课程研究思路。

其次是每月例会机制。学校组织课程组成员每月1-2次例会,定主题、定地点,通过例会,凝炼智慧、集思广益,围绕一个个任务,扎实推进课程研究。第三是专家论证机制。学校定期聘请市教科院、市教研室,以及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单位的课程专家对学校戏剧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估,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

4)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学校将戏剧课程列为学校重点项目,在学期和学年结束时,根据实施成效给予绩效奖励。并对实施过程中参与配套校本教材研制和撰写课程案例、课题研究的教师,作为评优、评先、晋级的依据。

七、成果与成效

(一)主要成果

在课题研究的同时,学校积淀了一批可视化的研究成果:

形成了3篇戏剧课程的项目案例:《威尼斯商人》、《剧院魅影》、《时间密语》;

开发了3本戏剧课程的校本学本:《戏剧人生》、《剧透历史》、《剧透历史II》;

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篇:《审美素养视域下的戏剧课程实践研究》,发表于《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年第6期;

公开出版研究案例1篇:《基于戏剧教育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收录于《课程领导:学校持续发展的引擎: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十年行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91月,第117-127页。

(二)研究成效

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效。

1.改变了课堂生态

从师生的定位来看,“项目学习”的课堂下,教师是任务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项目加工的主体、是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无疑都是重大改革。

从教与学的结构来看,学习更多是在自主安排、独立思考、亲自体验、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与小组成员的协同合作中完成,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教更多的是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体验情景和学习环境,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的自我控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教与学可以达到知识共享和能力共进,可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促进了学生成长

近三年,学生创作了校园青春剧近40个,原创历史改编剧近200个;话剧社团“剧艺工作室”和影视社团“银翼传媒社”先后获得上海市中学生明星社团;近年来还涌现了一批审美素养很高的学生,丁庄柔同学创作的《雾都蒙难》、《归义春秋之敦煌举义》分别获得全国历史剧本写作大赛二、三等奖,施婕妤同学创作的校园青春剧《时间密语》获2017上海市学生戏剧节原创校园剧一等奖、剧本创作大赛学生组一等奖和最佳创作奖三项大奖。近3年宜川学子仅在戏剧方面获全国奖项:一等奖5人次,二等奖12人次,三等奖9人次;上海市一等奖37人次,二等奖31人次,三等奖50人次;团体一等奖10次,团体二等奖3次,团体三等奖5次;涌现了一批优秀学生。

3.培养了一批教师

学校涌现了一批审美教育指导方面的特长教师。比如施维老师、周晨老师的艺术课获“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其中,施维老师获评2018年度上海市中小学青年教师评选二等奖;黄韡老师开设的《标志设计》的创意课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的交流与培训活动中收到好评;温芳桃、施海燕老师获全国高中生历史剧本大赛“优秀指导奖”。

4.推动了学校发展

学校致力于在戏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艺术寻美系列课程,目前《微创微电影》、《光影空间》、《创意美术》等课程都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引领了我校审美文化教育的实践和探索。戏剧课程的建设也为学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很多荣誉,我校现在是全国美育实验学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戏剧教育特色学校(全区唯一)。2018年我校作为普陀区的唯一代表,参加第15届上海教育博览会新时代美育展,向全市展示了我校以戏剧教育为龙头的审美教育等一系列成果。学校连续三年获得全国高中生历史剧本大赛优秀组织奖。

八、思考与展望

未来,学校将继续激发课程开发团队的思想力和设计力,完善戏剧课程结构,做好课程的过程性评估,在基于证据的前提下更有效地检测师生在课程体验过程中的执行力和反思力。同时,从如下两个方面开展进一步探索:

一是研究如何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戏剧课程建设为载体,更好地实现美育与诸育的融合,推进美育的协同创新。

二是研究如何更好地使戏剧课程建设满足学生志趣,契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生涯教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三是研究如何将人工智能等最新的科技前沿技术、方法有机地嵌入戏剧课程建设,赋予“项目学习”更丰富的内涵赋值和实施路径选择,达到科学与艺术的有机融合,从而提升课程的规格和品质。

总之,相信随着对“项目学习”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对戏剧课程开发过程中不断出现的,这些问题都会在探究过程中“守得云开见月明”。

 

2上海市宜川中学2019年区级课题立项一览表

 

个人课题

 

课题名称

个人课题

新课标背景下运用电影媒介来提升高中生写作思维品质的研究》

李琦

 

基于任务驱动的历史拓展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以《中华史学之典》为例

温芳桃

 

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张鑫

 

新课标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中思维导图使用的探究

王春阳

 

基于高中生拓展性学习的数学写作指导研究

徐振宇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一数学长作业研究

徐玲盼

 

高中英语情境式词汇教学在单元活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郭丽君

 

基于单元教学的高中信息科技基础模块的知识图谱设计研究

张萍

 

新课程背景下上海法语高考现状的调查研究

樊婷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单元活动课的实施策略研究

车谊

 

 

 

一般课题

收款项目

一般课题

基于任务教学法的中学法语拓展型课程学本开发与实施研究——以《魅力法兰西》为例

汤群   赵安琪

 

提升学生环保意识和能力的“问题驱动型”高中化学拓展课程开发研究

樊婷    陈蕖

 

 

 

 



[1]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

[2] Hesse, F., Care, E., Buder, J., Sassenberg, K., & Griffin, P. (2015). A framework for teachable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skills. In P. Griffin & E. Care (Eds.), Assessment and teaching of 21st century skills: Methods and approach (pp. 37–56). Dordrecht: Spr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