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改革深化、办学质量提高 教学科研 正文
4-12-33-2结合实际 制定计划
   来源:宜川中学

    2019学年学校教学工作以市、区教育教学工作要点为指导,在深入研读教育部颁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版)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全学年课程教学工作,继续围绕“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聚焦课程、教学、评价等制度的改进与完善,重点关注语文、政治、历史部编三门新教材的研究与实施,真正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为下学年新教材的全面使用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推进课程建设,彰显办学特色

1、修订完善新课程方案。一是研究学习新版课标。以教育部颁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版)为指导,基于学校的传统与优势,修订与完善学校课程建设总目标;二是开展课程需求调研。对学校课程建设满足学生志趣发展需求进行调研,结合学生的心理测评,通过数据分析,找准完善校本课程建设的突破口,进一步优化校本课程体系,形成基于实证的完善学校课程体系的机制。三是着手修订课程方案。以课程建设与学生发展目标为指导,进一步修订与完善课程结构、课时计划;基于需求调研,从课程的完整性、丰富性和选择性出发,形成与办学理念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建立与完善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评价标准,形成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进而形成学校新的课程方案。

2、校本实施基础课程。一是深入学习新课标。在上学年学习交流教育部新版课标的基础上,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新课标的有重点的按需学习。以语文、政治、历史三门学科新教材的实施为抓手,着重关注新课标中“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学业水平质量标准”“评价案例”等内容,切实指导课程实施。二是优化课程统整方案。在研究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把握学科特征,注重学科节奏实效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各学科的三年统整计划,薄弱学科重新做,语政历三门学科从头做。强化高一、高二的规范与落实,合格考与等级考的衔接与贯通;注重体系的统整性,进一步探索模块化建构,开发促进能力提升的序列化专题,切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是整合单元教学设计。依据学科统整方案,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对课程内容进行单元化的设计,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组合,扩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也能切实落实学科素养。继续进行单元活动课的探索,着手开始单元作业的设计,在单元作业的基础上开始单元测试的尝试,完善基于单元的导学案。四是深化实验课程探索。推进实验班教学与管理改革,坚持基于高考、高于高考,课程独立、超越课内、两年考虑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原则,推进实验班特色课程的建设;继续坚持与提高雅思、法语、商科课程的学习,开发建设学科拓展、竞赛类课程;强化评估与考核,建立独立的课程体系与评估体系,纳入学校评估考核之内。五是研讨长短课时的设置。根据学生个性发展与学科建设的需求,进一步探索实施长短课时的设置,以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建立长短课时调研与考评机制,保证课时设置的科学和有效性。

3、开发实施特色课程。一是继续完善校本课程的建设。以市第三轮课程领导力项目申报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学校“六大领域、十八个系列”的校本课程体系。关注课程体系中薄弱系列如人文艺术、国际商科等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重点进行以书院教育为龙头课程的校本课程的建设,打造学校的品牌课程。二是加强慕课课程的建设。在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引领下,在原有学校慕课建设的基础上,围绕学校四大特色实验教育,着手开发以“飞行创想”为龙头的科创教育、以“戏剧人生”为龙头的人文艺术教育慕课课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校的特色教育。三是优化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估。成立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从课程申报、课程审批、选课操作、教学监控、教学评价等环节入手,遵循课程申报评估流程,建立对校本课程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强化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从课程申报到从学生选课到学生评价,从课程计划到案例讲义,从课程成果到展示方案等,完善对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数字化管理,建立校本化的特色课程实施与评价体系,利用平台逐步探索过程性评价与学分制相结合的课程管理系统。部分校本课程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由负责人牵头,组成项目团队,定期例会、研讨,合力推进特色课程的实施;四是总结提炼校本课程建设经验。在强化过程管理、课程实施、资源开发等的同时,举办课程成果汇报、项目成果展示等活动,及时总结校本课程建设经验,促进经验与成果分享,搭建平台,助推教师专业发展,让教师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二、深化课堂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4、继续深化“主体探究式”教学。一是学习研讨,统一认识。围绕新课程理念,深入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从被动到能动到会动”,教师“从传授到对话到引领”的真正内涵及意义,探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生主体与探究的路径和策略,践行“主体探究式”教学;二是课堂实践,展示交流。以“普陀杯”教师专业能力评优和区级教学展示活动为契机,以学校“灵动课堂”之“三动”“三化”为抓手,以“问题驱动”带动“对话互动”和“探究活动”,以“三动”促“三化”,以“三化”助“三动”,探寻灵动课堂的基本实施路径,逐渐实现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三是加强听课,优化机制。在学校原有评课指标的基础上,修订完善基于“三动”“三化”的“灵动课堂”的评价指标,开发基于手机操作的APP评价工具,开始中层干部日常听评课制度的建设,加强日常课堂的巡视制度的建设。四是经验分享,促进成长。以“普陀杯”教师专业能力评优和“区教学展示”为契机,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搭建展示交流平台,提炼问题驱动下“3动”“3化”课堂实践的有效途径,利用教工大会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进行交流研讨,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升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理念与方式的逐步转型。

5、深入探索“有效作业”一是开展“有效作业”研究。聘请语、英和数、理等学科市、区专家和教研员来校,开展优秀作业案例分析,深入对有效作业的认识,注重作业的导学、迁移、诊断、纠偏、建构、探究等作用,不断总结提炼“错题回炉与变式训练”、“专题突破”、“分层训练”等有效的做法,形成可分享的经验。新学期,以语文、政治、历史三门全国部编教材为主要抓手,探索单元作业的有效设置。继续从班级和备课组两个层面进行作业情况统计,为班级教学管理、备课组教学调整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二是继续推进“周末优嘉计划”。进一步倡导基于思维导图梳理单元知识,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开展优秀案例评选与交流。三是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个性学习”。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发教学与作业辅导微视频;借助“智学网”,继续开展基于平板的移动终端学习,总结各学科个性化学习的有效经验,向日常作业和个性化辅导辐射与推广,助力学生夯实知识基础,提高学习效率。

6、扎实推进“有效研修”。一是制定校本研修计划。结合“十三五师训”和“市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工作要求,围绕学校新学年教学工作重点,制定学年校本研修计划。从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人四个层面有效落实研修内容,新学年,校本研修以“核心问题驱动下的三动三化课堂的实践与探索”为主题开展同时继续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有效研修。二是完善校本研修制度。以市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标准为引领,从学校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目标出发,以网络化管理平台建设为载体,细化校本研修学分评估标准,进一步引导校本研修走向规范;新学期,继续实施教研组、备课组校本研修活动的网络化管理,要求主题明确,聚焦学科建设中的瓶颈问题,如学科统整、课标研读、考试命题、课堂实践等,提高教研组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增强教师教研活动的获得感。切实强化备课组的计划制定、进度安排及集体备课等检查、反馈与评估,注重过程资料的积累与制度文本的完善,推进集体备课的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化。积极引导教师开展基于学校、学科、学生和个人需求基础上的个人研修活动,激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个性特长,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以促进四维一体共同发展。三是校本研修展示分享。通过优秀教研组、备课组、优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考核评选,以评价指标,激发教研组在学科建设、队伍发展、科研领航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指导备课组扎实落实学科基本要求,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新学期将开展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的公开展示活动,以加强各组之间的交流借鉴与学习,把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纳入学校每周重点工作,以此推动校本研修的规范性和制度化。

三、优化评价体系,促进持续发展

7、积极探索“有效评价”

一是总结深化基础过关。深入研究语数英学科基础过关测试,总结得失、继续推进。每学期组织进行不少于两次基础过关验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段段清;进一步优化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发挥质量分析服务于教与学的功能。新学期,推进以年级部为单位开展等级考科目的基础过关检测,切实落实基础知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优化平时成绩管理。进一步优化各学科平时成绩的指标体系,强化平时成绩的管理,发挥平时成绩的管理、激励功能。三是着手开展命题评估。新学期组织各学科组成立命题小组,以新课标对学科学业质量的要求为依据,发挥双向细目表的作用,研究考试命题与评价功效,着重对语数英期中、期末考试进行评估,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做好学科试卷板块分析与评估工作,切实发挥考试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作用。四是探索学业质量综合评价。在现有校园网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学生日常学习数据的积累,进一步完善从入校到毕业的一系列相关数据,在对学生的学科发展指数、学科间均衡指数以及学科兴趣指数的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学科选科指导、职业规划、专业填报等综合评价指导体系。五是积极探索学分制管理。在学校拓展、研究课学分制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新课程方案对各学科学分的规定,探索基础型课程学分制校本化管理,开展学分管理与表现性评价试点研究,明晰表现性评价指标,系统架构基础学分与奖励学分,制定学分管理方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完善。新学期,拟从语文、政治、历史三门学科开始着手探索校本化的学分制管理制度。

8、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利用校园网平台将学生报名、录取、注册、编班、选课,教师课外指导、考试、考分录入与统计分析,校本研修计划与总结、评课与磨课、研修活动,以及作业情况调研与统计等工作系统化与网络化,依托信息平台,搜集与积累计划、备课、上课、听课、作业、辅导等环节的管理数据,基于实证,改进与提高教学五环节的实效,推进教学管理系统化。继续加强日常课堂的巡课管理制度、留班条制度,严格规范常规管理,以管理出成效。规范学生升留级管理制度的实施,规范留级学生学业考试管理制度的要求,稳定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质量。二是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基于网络阅卷系统,编制个性化的学校质量分析系统,通过顶层设计、模板研讨、指令开发、板块整合等过程,形成校级、年级部、备课组、教师和学生不同层面的质量分析模板;以完善双向细目表为抓手,细化学科模块分析,基于数据,服务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持续改进教学,推进质量监测常态化。三是加强质量服务部门的建设。加强实验室创新服务、信息中心智能服务、卫生室健康服务、教务处管理服务、图书馆资源服务的建设与管理,规范管理制度,严格工作流程,以服务促教学。

9、重点探索综合评价指导

一是完善学生学业发展指导手册。对接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按照新课标新课程的理念,研究从初三到高三各年段学生学习和生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发展特征,改进已开发的学科学业导航手册和学科衔接课程。二是编写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梳理学校这几年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导的经验和研究性报告撰写的优秀案例,组织学科骨干教师,聘请专家指导,着手编写学生研究性学习及报告撰写的实施指南,包括各年段学习的要求、具体安排、内容、操作方法、目标、所需平台或资源、优秀学生案例等,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起到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的管理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