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思想教育深入、师生素质提升 学生德育 正文
1-4-10-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设计(学科德育案例)
   来源:宜川中学


一、单元立意

1、传统文化发展主线

 知识是能力和素养的载体,必须先让学生学习、了解、掌握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相关史实、基本脉络和规律特征,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历史认识。

2、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儒家思想从创立到成为主流思想再成为官方哲学,最后在明清之际经历了新发展。一直都是一些先进的士大夫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时代的需要不断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从而反过来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3、儒家思想与人文精神的差异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可以有类型差异,人类之所以会出现种种不同的文明,其实都是各自不同的种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文明之间就一定会存在着差异,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一历史现象并学会理解、分析不同文明对各自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二、单元重点、难点

儒家文化发展不同时期各自的特点及内容;儒家文化如何有着不同的时代命运;如何看待古代儒家文化在现时中的作用。

 

三、课时立意和三维目标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时立意:社会转型中不同阶层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思想上空前的繁荣和自由。面对变局,不同阶层的先进代表人物从本阶级立意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思想,力图解决现实中的困局。

三维目标:着重解决知识问题,让学生知道“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主要思想派及主要代表及其思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时立意:大一统王朝初期儒学的兼容并包

  秦汉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初刨阶段,为了适应新的现实需要,儒家思想在自身基础上,兼容并包,吸收其他学派思想的有益成分,自我改造,从而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维目标: 着重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引领学生树立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任何人物、任何事件、任何思想,都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否则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3、宋明理学:

课时立意:儒学的自我拯救

    魏晋以来,儒家学说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无法解释现实中的各种现象。一些封建士大夫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吸收佛道精神,将儒家思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实现了自我拯救。

三维目标: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认识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

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时立意:转机良机的错失

明清之际,中国同世界一样,面临着转型的历史机遇,但由于种种原因,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中国社会仍然被波澜不惊,错失了转型的良机。

三维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责任的优秀品质,但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必须将个人与时代的脉搏紧紧联系,形成历史的合力,才有可能抓住历史的机遇,实现个人和民族的双重价值。

5、儒家文化的传播:

课时立意:儒家精神影响世界

  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儒家思想经传教士传入欧洲,也对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维目标:通过学习儒家文化的传播,懂得儒家文化在东亚等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理解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人民在社会生活、道德标准、舆论习惯等方面的共性,增加国际理解意识。

 

四、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及处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上,在初中历史认知的基础上,进入高中后知识的拓展,学生对历史事件及历史知识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此单元还是比较容易达成目标的。

 

五、课时及教法设计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时: 1.5课时;

教法:瞻前顾后及全面分析型,讲练结合的模式学习较好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时:1课时

教法:学生先自主收集汉武帝的资料,课堂讨论加老师点播即问题解决模式学习

3、宋明理学

课时:1课时

教法:老师主导型,学生消化型;师生配合理解模式学习

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时:0.5课时

教法:学生自主学习型加老师点评型

5、儒家文化的传播

课时:1课时

教法:采用探究发现模式教学及高科技电脑配合模式

 

六、思维导图

在完成学习后,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文字、知识结构图、传播线路图、表格等)归纳概括儒家文化每课时的知识内容形成每一课的思维导图,同时单元学习后,引导学生形成单元知识思维导图。这样学生对此知识点的学习打破课与课和区域与区域的块状模式,形成整体知识构架,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的全面性,整体性,融合性,先进性等。

教学

 

七、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世界地图、亚洲地图;

参考书推荐: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吴孟雪著《明清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中华书局2000年版

      方豪著《中西交通史》岳麓书社1987年版

 

八、认识反思

  单元设计首先要有一个核心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课的核心所在,即可以是主线也可以是暗线,它就是贯穿整节课的立意。

其次,单元设计还要有逻辑思维的严谨性,教学目标要明确“三要点”。教学目标“三要点”具体指“知识吸收点、智能开发点、思想教育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从“三要点”去构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体系。“知识吸收点”是指本学科本堂课中要让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智能开发点”是指智力和能力的开发,智力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就语数而言主要指听、说、读、写、算、操作等。“思想教育点”不仅仅指思想认识的提高,还包括兴趣的激发,习惯态度的形成,感情的陶冶,意志的锻炼等。其中“知识吸收点”是好课的基础,“智能开发点”是好课的关键,“思想教育点”是好课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再次,注重让学生实现会的目标。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会”是指让学生“学会、会学、会用”。其中“学会”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事实依据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独立的认知实践活动自己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和智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会学”是指学生在自己“学会”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并积累必要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会用”是指学生能将学到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及方法迁移到新的学习或生活情境当中,做到“活学活用”

  第四要对教材充分挖掘,利用好教材提供的材料,图片,数据,为这节课提供证据,达到论从史出。